苍天圣地奏响绿色发展雄浑乐章——“沙漠里‘长出’新产业”系列报道之二盛夏的阿拉善,迎来几场久盼的甘霖,给广袤的大漠平添几分灵动、几分生机。走进位于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百万亩梭梭肉苁蓉基地,登高远望,茂密的梭梭林铺向天际,盎然绿色遮盖住了昔日肆虐的漫漫荒沙。
不远处,农牧民们几人一组,正在今年新栽种的梭梭林里实施浇水作业。“在沙漠里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这可是我们致富的钱匣子,既能治住沙害,又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去年我家卖苁蓉的收入超过了10万元。”正在给梭梭浇水的牧民吴维忠说:“通过种梭梭发展沙产业,这些年嘎查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少了,多年不见绿的植被也返青了。”吴维忠以前一直以放牧为主业,由于沙漠草场干旱缺水逐年退化,每年羊出栏赚来的钱,除了购买草料和补贴家用,也就赚个温饱。退牧后,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他从2011年开始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到现在已经种植梭梭林1.5万亩,嫁接肉苁蓉6000亩。
“今年的肉苁蓉收入能达到20万元左右,是过去放牧收入的十几倍呢。”吴维忠擦擦头上的汗,乐呵呵地说。种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发展沙生新产业,是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盟情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
特别是近两年来,该盟紧紧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目标,明确了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和“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以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为基础,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将沙产业化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牧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向茫茫大漠要绿色、要产业、要效益,为转型发展中的阿拉善注入了力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三个百万亩”:绿了沙漠,兴了产业,富了百姓7月6日,记者来到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板滩井苁蓉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时,几台大型沙产品加工机器正在高速运转。合作社社长谢军仁介绍,经过深加工和包装的苁蓉、锁阳等产品,目前已经被甘肃省民勤沙漠探险旅游公司全部订购。
“我们合作社主要从事苁蓉、锁阳、甘草等沙生植物的种植、加工和销售。2010年我和12户农牧民成立了这个合作社,经过不断发展,近两年合作社每年纯收入达到一百多万元,每年每户社员除卖原材料外,还能从合作社分红两万元。
现在,全苏木几乎家家户户种梭梭,最多的有几千亩。”谢军仁说。
近年来,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曼德拉苏木,通过大力开展人工种植梭梭、肉苁蓉、锁阳和甘草等沙生植物,让一大批农牧民依托沙产业走上致富路。如今,该苏木人工种植梭梭林达到13万亩,接种肉苁蓉6万亩、甘草5000亩。
阿拉善盟27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约各占三分之一,成为梭梭、麻黄、柠条、锁阳、甘草等沙生植物的主要生长地。为了切实把沙产业做精、做优、做特,打造成为全盟的支柱产业,2013年该盟成立了沙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在盟科技局设立了专项办公室,各旗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此后又成立了沙产业发展专职机构——阿拉善沙产业发展指导中心,形成了全盟共同推进沙产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并且邀请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编制了《阿拉善盟沙生资源植物研发与产业化总体规划》。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沙生植物资源化利用产业体系,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带动就业5.5万人。
为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到沙产业中来,阿拉善盟出台了优惠政策,给予梭梭种植户适当奖励性补贴。同时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沙产业包片负责制。按照总体规划,一场全民参与、声势浩大的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三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建设,在广袤大漠热火朝天地展开了。
经过5年来的不懈努力,肉苁蓉、锁阳、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多个沙产业基地绿染阿拉善大地,“肉苁蓉”“阿拉善锁阳”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著名商标,阿拉善盟也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肉苁蓉之乡”称号。有这样一组数据,印证着阿拉善盟“绿了沙漠、富了百姓”的绿色发展初衷:全盟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4家,约30%农牧民入社;从事沙生产业的农牧民约2万人,农牧民沙产业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40%左右;牧民中有三分之二牧户通过沙产业人均年收入3万到5万元,部分牧户年均收入长期保持在20万元以上。企业+基地+科研+合作社=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些2米多高的梭梭已经接种了肉苁蓉,到明年就能收获了。”走进宏魁苁蓉集团绿意盎然的梭梭林基地,集团党委副书记任存福告诉记者。
该集团是阿拉善盟较早发展沙生产业的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梭梭种植、肉苁蓉接种、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肉苁蓉龙头企业。任存福介绍,为了加快培育沙产业,同时也让更多农牧民加入到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来,集团于2011年建立了农牧业产业化肉苁蓉-梭梭基地,成立了宏魁沙产业合作社,由企业出技术、设备、种子和苗木,无偿提供给合作社的农牧民,规范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和锁阳,农牧民收获后,企业以市场价收购进行深加工。“基地现在共种植梭梭肉苁蓉达100万亩,已嫁接肉苁蓉20万亩,加入我们合作社的农牧民有118户1053人,辐射带动2万多农牧民从事沙产业增收。
”任存福说。阿拉善盟大力推进的“企业+基地+科研+合作社”的沙产业模式,不仅保障了农牧民从事沙产业的稳定收入,而且有效提高了沙产业深加工的附加值,初步形成了沙生植物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百姓增收”目标。
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全盟现已引进、培育苁蓉集团、金沙苑生态、曼德拉沙产业、巴丹吉林沙产业等48家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沙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了全国首个以生态沙产业为主的乌兰布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5年来,这些龙头企业投入资金24亿元,建立起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23个沙产业生态基地。以生态基地带动产业升级和产品研发。
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与北京、上海、云南等16个省市自治区,与俄罗斯、英国、以色列、蒙古国、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的28家研究所和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全力打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现代沙产业。阿拉善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等产业已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
目前,阿拉善盟梭梭种植面积达421万亩,人工接种70.55万亩肉苁蓉,年采集肉苁蓉约1500吨,年加工肉苁蓉产品1000吨;接种锁阳23.5万亩,年产干锁阳约2000吨;沙地葡萄原料基地2万亩,3万吨葡萄酒加工生产线全面投产。全盟林沙产业年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提质升级这几天,阿拉善宏魁苁蓉集团的生产车间正在改造升级,而在该集团的沙生产业研究院,身穿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片紧张忙碌,因为他们研发的新产品已经到了关键期。
“刚开始生产时,我们的产品只有2种,通过与中科院合作,现在已经达到8种,还有6种正在研发中。只有不断研发新产品,才能扩大产品群,有了优质产品,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集团董事长祁成宏说,集团目前已经形成了年生产1000吨肉苁蓉酒、500吨苁蓉养生液、3000万粒胶囊剂、1亿片片剂、1000吨营养白酒的苁蓉产品深加工生产能力,近几年企业每年的销售额都达到了5000余万元。
阿拉善盟在沙产业发展中,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到促进沙产业发展上。原料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让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增值增效。咬定创新不放松。近年来,沙生资源植物院士专家工作站、沙产业研究院、农业信息化院士专家工作站、荒漠化治理科技孵化器等18类65家科技创新平台,相继落户阿拉善。
咬定创新不放松。集中推进重点领域攻关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项目,2013至2014年,盟本级财政安排1702万元科研专项经费,支持23项沙产业项目的研发工作。近4年全盟各级财政又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1.03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2.4亿元,启动实施项目83个,成功开发与研制出新产品60余种,申请发明专利37项,制定技术、产品标准35项。
咬定创新不放松。成功分离提取肉苁蓉、锁阳所含的有效成分,研制出了肉苁蓉多糖片、低聚糖冲剂、免疫强化口服液、低聚糖饮料等肉苁蓉系列保健中试产品,锁阳降糖补肾、抗衰养颜、护肝健体等锁阳系列咀嚼片保健中试产品;成功解决了梭梭与肉苁蓉种子活力的保存,建立了肉苁蓉基因库。如今,苁蓉枸杞片、苁蓉普洱茶、黑枸杞玛卡片等30余款新产品已经上市。这是阿拉善盟“建设国家重要生态功能示范区”的成绩单:草原覆盖度从15.20%提高到2016年的22.5%;森林覆盖率从1.95%提高到2016年的7.77%;沙尘暴天气由2010年的平均7.5天减少为近5年发生频次3.5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握手之势……产业结构逐渐变“新”,发展模式逐渐变“绿”,经济质量逐渐变“优”——一部雄浑高亢的绿色发展乐章,正在苍天般的阿拉善激情奏响!(记者白喜辉刘宏章李文明王坤王鹏)。
本文来源:开云·app(中国)官方网站-www.wdmxsj.com